行者 发表于 2019-8-20 00:35:06

北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标,最有北京味儿的地方


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标,最有北京味儿的地方,外国游客都喜欢来这里




如果不是打小长在皇城根下,如果没有走过叫卖声迭起的胡同,如果未曾听过钟鼓楼的晨钟暮鼓,你永远不会知道,北平在成为北京前有多迷人。


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,全木结构,高近50米,楼底南北方向各开三座券门,东西方向各一座。一楼和二楼内部有台阶相连,69级,比较陡峭。二楼原本有更鼓25面,大鼓1面,小鼓24面,代表了一年和24节气。


坐落在地安门外大街北端的钟鼓楼,见证过老北京的倾国倾城,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车水马龙,也经历过它的兵荒马乱。北京的老百姓对钟鼓楼有着特殊的感情,对他们来说,紫禁城是皇上的,王府是皇亲国戚的,这晨钟暮鼓的声音却是大家的。鼓楼二楼大厅里陈列着各式计时器,图中的更鼓是依照清代嘉庆年代的尺寸复制而成,共25面,主要用于平时的敲鼓表演。


和本地人不同,外地人知道钟鼓楼,或是因为刘心武的长篇小说,或是因为何勇的同名歌。刘心武的小说展现的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,何勇的歌曲中,却已开始感叹“钟鼓楼吸着那尘烟,任你们画着他的脸”的城市变迁。


钟鼓楼是北京南北中轴线北段的一组古代建筑。在很多人心中,老北京城的布局几近完美,一切都以城中央一条南北中轴线为依据。这条中轴线以永定门为南端起点,经过正阳门、天安门、午门、前三殿、后三殿、神武门、景山、地安门一系列的建筑重点,最北就结束在钟鼓楼这里。这面更鼓是当年被八国联军破坏后唯一留存的一面大鼓,鼓面破损并有多处刀痕。


2010年,美国《时代》周刊在其所评选的“亚洲之星”中,将北京的钟鼓楼地区列为“消失前值得一看的地方”。站在钟鼓楼之上可以看到北京城最美的一条中轴线,景山、北海、什刹海以及老城区逐渐消失的四合院。


游船在后海中随波荡漾,南边北海的白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更远处是形似钢笔的新华社大厦。


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,每更次为一个时辰,即现代的两个小时。乾隆年间,每晚定更(19点至21点)和亮更(3点至5点)先击鼓后撞钟。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,交通断,称为“净街”;亮更时,钟声响城门开。生活在北京的人们,无论文武百官或平头百姓,都依着这钟鼓声,晨钟而起,暮鼓而眠。


钟鼓楼南北相距100米左右。“鼓楼在前,红墙黄瓦。钟楼在后,灰墙绿瓦。鼓楼胖,钟楼瘦。”两座城楼肩负了元、明、清三代都城报时中心的任务,鼓楼定更击鼓、钟楼撞钟报时,极有规律。


从鼓楼出来,穿过钟鼓楼广场便到了钟楼。钟楼始建于元代,明代时被大火烧毁,清乾隆年间再次重建,为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。内部结构将天井、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,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,更加浑厚绵长,这在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史上堪称一绝。


钟楼内的大钟铸于明永乐年间,高7.02米,重63吨,是目前我国现存铸造最早、重量最重的古钟,堪称中国的“古钟之王”。


站在钟鼓楼上除了走进历史,看到的更是新旧掺杂的北京城。老城里绿树掩映着低矮平房,是一派悠悠然的生活气息。新城中鳞次栉比的高楼耸入天际,是大都市里特有的快节奏。西边三个椭圆形的建筑便是西环广场,北京动物园,展览馆、天文馆都在附近。


钟鼓计时,岁月鸣史。它们默默地俯视着眼前的一切,见证着城市的每一滴变化。以刘心武《钟鼓楼》的结尾做结尾:“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,不断迎接着下一刻,下一天,下一月,下一年,下一代。”

(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/ 落榜进士)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北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标,最有北京味儿的地方